提到已經滅絕的古生物,恐龍絕對是最被人類熟悉的動物。那么,大家是否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,作為地球有史以來體型最大的動物,恐龍是如何撐起龐大身軀的?前段時間,來自于美國南衛(wèi)理工會大學古生物學家終于找到了答案,關鍵就在“骨小梁”之上。
恐龍為何長得這么大?
相較于如今陸地上的動物們,恐龍的體格大得出奇,那么,它們的龐大體型因何而來?其實,恐龍這種巨型生物的誕生,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,當然,其中地球的環(huán)境因素,占據很大一部分原因。
在恐龍出現(xiàn)之前,地球上曾經存在過一個叫“泥盆紀”的時期,泥盆紀時期是昆蟲類動物的天下,而且當時的昆蟲并不是我們今天看到的這般渺小,個個都是意想不到的巨型昆蟲。
根據考古發(fā)現(xiàn),科學家表示,泥盆紀時期的蜻蜓看起來猶如現(xiàn)在的老鷹一般,就連蜈蚣,身長也超過2米。而造成這一切的原因,則與當時地球上的富氧環(huán)境有關。
現(xiàn)代研究也表明,當地球處于溫度和氧氣含量都相對較高的環(huán)境下,地球上的生物就會變得很大。拿恐龍來說,通過化石研究,科學家發(fā)現(xiàn)恐龍擁有著非常強大的呼吸系統(tǒng),它們可以獲得更多的氧氣,同時,它們特殊的進食方式,也可以讓它們不需要消耗太多的能量,就可以獲得更多的食物。
于是,吸入的氧氣充足,身體也沒有太多的消耗,一代代的演化下去,自然也就身體越來越強壯、體型越來越龐大,特別是對于恐龍中的食草恐龍來說,它們的進食方式猶如“吸塵器”一般,幾乎不用運動,就可以吃光一大片植物,自然獲得的能量也就更多。
恐龍是如何支撐自己龐大身軀的?
知曉了恐龍“大體格”的來歷之后,再讓我們回到最初的問題,恐龍是如何支撐自己龐大身軀的?
上文中我們提到了“骨小梁”是關鍵所在,那么,什么是骨小梁?根據《科普中國》官方給出的解釋:它是骨皮質在松質骨內的延伸部分,在骨髓腔中呈不規(guī)則立體網狀結構,如絲瓜絡樣或海綿狀,起支持造血組織的作用。
骨小梁有什么作用呢?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伴隨著年齡的增長,骨小梁就會不斷被吸收掉,這個時候,骨骼也會變得越來越沉。民間有一種說法是“年齡越大、骨骼越重”,其實說的就是骨小梁和年齡之間的關系。
而恐龍作為脊椎動物,自然它們也是擁有骨小梁的,但是,恐龍的骨小梁卻并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被吸收,恐龍的骨小梁結構是非常特殊的,而且它非常的輕,它屬于一種海綿狀物質,與哺乳動物和鳥類等,都是截然不同的。
這種特殊性也導致恐龍的骨骼重量,并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(fā)生變化,否則如果恐龍的年齡越大,它們的骨骼就會變得越沉重,恐龍很快就會沒有辦法移動行走了,自然它們也無法在地球上生存上億年的時光。
這項研究有哪些意義?
研究者表示,在過去,雖然在化石研究中科學家們發(fā)現(xiàn)過恐龍的骨小梁結構,但是,卻從未想過它和恐龍的重量之間,有著密切的關系。
一直到通過研究鴨嘴龍(一種長脖子四足食草恐龍),科學家才逐漸揭曉了恐龍龐大身軀的真相。
那么,為何白堊紀時期的恐龍都進化出了讓骨小梁保持不變的本領,如今陸地上的哺乳動物,包括人類在內卻都不行呢?
研究者認為,這或許與恐龍是卵生動物有關,因為雖然恐龍看起來好像是哺乳動物,但事實上它們并不是,恐龍幼仔是從恐龍蛋里孵化出來的,這也讓恐龍有別于后來的哺乳動物,讓它們得以進化出特殊的身體結構。
我們都知道,在現(xiàn)代科學的發(fā)展過程中,科學家很多研究都是從動物的身上“取經”的,比方說通過研究蝙蝠發(fā)明了雷達,在恐龍研究上,也是如此。
科學家表示,未來或許可以通過研究恐龍骨小梁的特殊性,來幫助人類建造出質量更輕、承重能力更強、安全系數更高的建筑物和飛行器,例如更先進的現(xiàn)代橋梁和飛機等等,讓人類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。
圖片下載